|
詩鐘,又名折枝詩,始創于清代的福州地區,繼而推廣至全國,流風余韻至今不衰。它是福州文人在詩歌領域里的一個重要創造,更是我國詩歌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。 清人徐兆豐在《風月談余錄》中稱:“構思時以寸香系縷上,系以錢,下承盂,火焚縷斷,錢落盂響,雖佳卷亦不錄,故名曰詩鐘云?!痹娙藗冊谝混南愎し騼纫鞒梢宦摶蚨嗦?,香盡鳴鐘截稿,所以叫作“詩鐘”。 清代同治、光緒年間,福州已有不少詩鐘社,主要有志社、源社、托社等。福州在當時被冠以“詩鐘國”的美譽。全國的詩鐘社也多以閩人為主,特別是閩籍文人聚集的地方尤甚。林則徐、沈葆楨、陳寶琛等閩籍士大夫均精通詩鐘,并有佳句流傳。如林則徐“陳、人”一唱(兩字分嵌上下句第一字)“陳跡渾如牛轉磨,人情幾見雀銜環”;沈葆楨“雪、平”一唱“雪天裘被分朋輩,平地樓臺望子孫”;陳寶琛“瘦、生”四唱“梅花雖痩無寒相,松子初生有大才”。據傳當時閩籍士大夫在京任職時,約一批同鄉好友文人雅集,以折枝之文作為消遣娛樂的方式,折枝詩逐漸推廣至全國。 20世紀初,隨著大批閩籍華僑前往馬來西亞地區,福州的詩鐘文化也隨著先輩漂洋過海傳入當地,盛況延續至今。馬來西亞的詩鐘文化起源于沙撈越的詩巫。1900年,著名的華僑領袖黃乃裳與沙撈越的白人統治者布魯克簽訂墾殖條約,帶領福州十邑的鄉民遠涉重洋,拓荒開墾,創建了蜚聲海外的詩巫“新福州”墾場。 《詩巫福州墾場五十周年紀念刊》收錄的《文苑》一文,其“前言”曰:“本墾場成立伊始,黃乃裳先生和同志們舟車紀事,墾建感吟,便已帶著極濃厚的文學氣氛。后來村落繁興,學校遍設,學士名儒,越來越多,他們也各有創作,抒寫胸臆?!痹娢诐夂竦奈幕諊饕獨w功于墾民當中包含不少的知識分子,即教師、醫生和牧師。隨著這批知識分子南下,福州的詩鐘文化也被帶到詩巫。 詩鐘文化在詩巫的傳播,分為兩個階段。第一階段(1918—1957年)。據《詩潮吟社詩鐘選集序》記載,“詩巫之有詩鐘,始于民元七年(1918年)之秋,其時擅于折枝吟者,厥為陳桐侯、嚴菁齋、黃艾菴、諸茂才,每當課余之暇,集作詩鐘。邀同道二三子,拈字焚香,埋頭索句,詩成互相評取,友誼詩情,興趣不淺”。詩巫的詩鐘活動始于1918年,一批對古典詩詞充滿興趣的流寓文人在閑暇之余為了聯絡友情,開展詩鐘創作。 1930年冬,詩巫地區開始有定期的詩鐘活動,參與的人數也不斷增多。每逢周末夜晩,詩文愛好者聚集在一家名叫樂天然的茶室。參加詩鐘競賽者每人限作五聯,每聯收費英幣一角,收取的費用作為優勝者的獎金,然后眾人拈字焚香,限時交卷,由當晚的主持人評定詩鐘作品的優劣,詩友們爭相詠唱佳句,其樂濃濃。 1936年春,從星洲到詩巫主持教務的牧師李滌凡,聯絡志同道合的詩鐘吟友,倡議組織詩社。詩社成立后,發詩卷、拈眼字、訂繳期、聘詞宗,將獲獎作品揭榜于《鵝江日報》上。一時間詩巫文風鼎盛,如同清代同光時期福州文壇的盛況再現拉讓江邊。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,詩巫于1942年淪陷于日軍的鐵蹄,詩社吟侶四處流散,詩鐘活動也因此絕唱銷聲。1946年詩巫光復后,詩社社友黃玖而為其父七十大壽征詩,號召詩社前社員于壽誕時雅集,詩社重新活躍起來。但是當時詩社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團體,而是附屬于詩華教師會。 第二階段(1957年迄今)。1957年,詩巫詩華教師會主席劉賢任倡立詩潮吟社。詩潮吟社以闡揚中華詩教、涵濡古夏民德為宗旨,召集詩友30多人。1959年,詩潮吟社向沙撈越政府注冊成為獨立社團,脫離詩華教師會自立。建立后定期召開詩鐘創作活動,早期規定每月一次,后來改成兩月一次,數十年如一日,延續至今,未曾間斷。 詩潮吟社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將收集的詩鐘作品整理出版。在詩社成立前,早期的詩鐘作品多刊登于《鵝江日報》等詩巫當地的舊報紙上,數量有限。一些詩人的詩鐘作品因為沒有出版,隨著歲月流逝、戰火洗禮、缺乏妥善收藏等原因散佚不見,極為可惜。詩社成立后,自1959年出版第一集《詩潮吟社詩鐘選集》以來,至今已經出版了10集選集。據馬來西亞詩人徐持慶統計,10集選集中共收356個鐘題,所刊載的詩鐘及詩詞作品共有32350首,其中詩鐘作品達到29392首,數量洋洋可觀。 此外,詩社在推廣詩鐘文化、栽培詩鐘人才方面也卓有成效。自1997年開始舉辦詩詞研習班,廣招會員,目前會員人數已經超過80位。2001年,開辦詩鐘研習班,指導老師黃政仁、游思明等都是詩巫當地著名的詩人。還積極推動與福州同鄉的聯誼,詩社于1986年與古田詩詞研究社、閩清梅聲詩社結為姐妹社,進一步擴大了詩社的影響力。詩社也主動加強與馬來西亞古典詩社的合作,助推詩鐘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播。 2013年, 詩潮吟社加入馬來西亞詩詞研究總會(簡稱“大馬詩總”),成為大馬詩總的第九個屬會。大馬詩總每一年都會舉辦“馬來西亞全國詩人雅集”的盛會,會集了馬來西亞全國的詩詞寫作者、愛好者。2015年詩鐘成為大馬詩總繼詩、詞、對聯之后的又一項常設的比賽內容,這說明詩鐘的魅力已經由詩巫擴展到馬來西亞全國。 除了詩潮吟社,詩巫的福州公會在傳播詩鐘文化方面也扮演重要的角色。福州公會一直致力于弘揚福州鄉土文化,詩潮吟社與福州公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,其注冊地址就是福州公會,并且一直沿用至今。詩潮吟社的倡立者劉賢任以及歷屆社長姚峭欽、劉鏡川等祖籍都是福州。福州公會還積極舉辦詩鐘研習班,希望將福州文化瑰寶詩鐘代代相傳,同時鼓勵不同籍貫人士參與學習,這也體現詩鐘在馬來西亞的傳播過程中逐漸跨越地域、籍貫的限制。 詩鐘在馬來西亞的傳播至今已有逾百年的歷史,詩人們在詩鐘創作中表達的內容也經歷了重大變化。第一代南遷詩人,他們的詩鐘作品多體現對故土的思念和鄉愁情懷。詩人游允泰,祖籍古田縣,1937年南來到沙撈越詩巫定居,為詩潮吟社創始人之一。1959年出版的《詩潮吟社詩鐘選集》收錄其以“今日一唱”為題的詩鐘,“今涼宦夢歸心緊,日切鄉思容易寒”。這首詩鐘體現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對家鄉的魂牽夢縈和歸心似箭之情。這類以思鄉為基調的作品在第一代南遷詩人的詩鐘里十分普遍。 隨著第一代南遷詩人的相繼離世,在馬來西亞出生的第二、三代詩人成長。他們的詩鐘更注重對馬來西亞本土的人、事、物的描寫,代表了他們對馬來西亞這片土地的熱愛,體現了本土化的特色。2013年出版的《詩潮吟社詩鐘選集》第九集收錄的作品,如“今春祈盼煙霾散,逐日尋求馬幣升”(汪義英)、“華族同心興教育,團員共策創商機”(汪美玲),這些詩鐘反映的多是經濟發展、教育振興、華族參政等馬來西亞當下的時事話題,而中國情懷的流露則寄托了他們深層的尋根意識和文化鄉愁。 (陳輝 作者單位: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) |